【台東美食】山下生活行動餐車:可可愛愛,帶著飯糰一起旅行。

去年,返鄉種了13年水稻的種米人—山下生活,用懂米、懂得地方的心意,寫了一本《吃。飯糰》,分享著農人是如何學習重新看待一顆顆稻穀的價值,惠玟笑著說:「一但認真起來,才真正覺悟原來會種米跟會煮飯,完全是兩件事啊!」

好好醞釀了一年,一輛載著滿車縱谷風土的飯糰車誕生了!從種田、賣米、帶導覽、辦市集、開雜貨小店、再到行動餐車,從夫妻倆的身上看見,「務農」,真的是有千百種可能。

捏出一三九號米的光。

「種米人不怕人吃,我種了這麼久的139號米,稻穀的體積雖然不大,滋味卻是結實飽滿,特別選有機米來製作,相當適合日式飯糰所需的口感!」

台式飯糰以糯米混合稉米製程,注重Q彈扎實的口感,搭配油條、肉鬆、菜脯還有1/4顆滷蛋是許多人的早餐記憶。而山下生活則更喜歡139號米製成的日式飯糰,黏性高、冷飯更加美味的特性,讓飯糰捏成三角形也不致散開,口感彈性足,還可吸收配料湯汁,口味變化更多樣也更有趣了!

「我們的飯糰加入了少量的醋,不僅口感、硬度不變外,還能保留更多米飯的鮮度,就連煮飯的水分也拿捏多次,就是要煮出自己也喜歡的口感才可以。」

包著地方四季的飯糰滋味。

台灣產的毛豆、自己種的紫蘇、關山養的金鑽豬、鹿野友善養殖的雞、來自太平洋的鮪魚,包裹在飯糰裡的,全是夫妻倆精挑細選的好滋味。一切食材的選擇都盡量在地、優質而味鮮,口味種類依循著季節變換,吃在地、食當季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了。

「自製紫蘇粉,能嚐到真正無添加的原滋原味,這是我也喜歡的紫蘇味道。剛採摘的紫蘇葉日曬2-3個小時,讓葉子表面水分蒸發後,就改為陰乾的方式繼續放置一週後再研磨成細粉,如此才能保留住紫蘇迷人的香氣。」

從簡單的飯糰裡,品嚐不簡單的細節醞釀,讀出家千所說:「吃的是一餐飯,種的是人生。」

四處賣飯糰的樂趣。

飯糰是最方便食用的主食,而行動餐車是最容易接觸到人的小店,四處賣飯糰,才能到處訴說屬於地方的風土故事。

務農的閒暇時間,裝滿一車的好料,哪有人潮聚集的市集、活動,車就往哪兒開去。南橫、東海岸、台東市區、龍田崑慈堂、當然少不了最常出沒的關山天后宮廟口,集結著熟食、伴手禮以及食農體驗DIY的小車,宛如多功能變形金剛,有吃有玩也有故事,堪稱移動式縱谷良食選物店。

「老早,我就設定要以行動餐車的形式來做了。透過移動銷售把關山介紹出去,也透過販售農產品將台東的好分享出去,遊客還能提前用Line@預約食農體驗行程,攤車上就可以直接體驗手捏飯糰的樂趣,是不是搞得很忙?」惠玟笑說。

如此熱衷於「看見大家好就開心」的人格特質,真心難得。坦言做自己覺得有意義的事情,就是支持夫妻倆不斷往前衝的動力,務農人轉型的同時,持續深根地方,然後拉著越來越多農友們一起往前走,群聚、市集、寫計畫,就連如今跨行賣飯糰都是如此。「好玩啊!生活過得去,至少大家都有賺到,一起完成、一起好,才能長久。」

讓飯糰車載著山下生活,繼續出走。

「我覺得賣飯糰真的可以做耶!」一邊細算著成本,一邊熱切說著以行動餐車創業的誘因,還差點誤以為惠玟是想拉著大家一起加盟呢。

「因為可以四處玩,小孩的參與度變得很高。」讓人不禁想起,2017年初次見面時兩人說道:「回鄉,是為了想讓月眉橋下的清透秧田景象陪伴著孩子們成長。」而一路走來,至如今誕生的飯糰車進行式,更讓人相信,兩人山下生活的千變萬化,真正是豐富孩子們生命歷程的點滴滋養。

夫妻倆趁著農閒,一路賣飯糰、一邊旅行,與孩子共創許多美好回憶,做生意之餘,更享受生活的一家人,怎能不緊密?


(本篇照片來源:山下生活提供)

如何追尋飯糰車?

山下生活官方LINE@:@471klmnp


相關文章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