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關山火車站不遠的崁頂村,是布農族為主的寧靜村落。循著蜿蜒而上的小徑,抵達山邊的「蓋亞那工作坊」,頂上吊掛著一串串曬乾的小米束,門口一只大灶正煮著小米飯。
這裡不是餐館,卻能餵飽旅人;不是樂園,卻充滿歡笑;從天國爸、金蕉媽在部落重新找回小米文化的那一刻,蓋亞那便成為台東無可取代的珍貴存在,每一口品嘗,除了美味,更蘊藏了布農族代代相傳的濃厚生活滋味。
小米飯,是部落重要的依存。
"mihumisang uninan!"(謝謝你永遠的活著。)
一走進屋內,天國爸以招牌布農族的招呼聲問候我們,他說從前族人大多各居山頭,彼此距離遙遠所以很少碰面,好不容易見到面,就會熱切地感謝對方依然健康地活著,看似幽默,其實很是真摯。
"Kaiana"(音譯:蓋亞那)是族語裡「吊掛」的意思,小米是布農族最重要的主食,每年2月播種、6月收成,當雨季來臨,老人家就用樹枝將小米束高掛在廚房天花板,讓每日烹飪的柴火白煙燻沾,防潮又防蟲蛀。
對天國爸而言,Kaiana亦藏有掛念父母親的美意,從小跟著父母一起耕作的他,一直清楚種小米是一項相當需要勞力的工作,當父母親年邁體力不好後,家裡就停種小米了,直到30年過去,夫妻倆才決定在部落種回小米。
民國100年,夫妻倆將第一批採收的小米煮著大鍋小米飯,邀請族人一同品嘗,彼此圍坐在一起,一匙一匙地挖取著眼前嫩黃的米飯,就像從前一樣。
老人家感動地濕了眼眶,眼淚是鹹的,一口口用眼淚配著整鍋小米飯,這就是蓋亞那得一直延續小米文化的使命感。
既然要找回傳統的小米飯,蓋亞那不求多,只求好。從二分地到三甲地的進步,是全村莊的努力,讓身障者有工作,讓單親媽媽有薪水,農村再生就是希望讓年輕人回家也能生活,自產自銷,讓外地人真正認識部落的小米。
從體驗中,感受每顆小米得來不易。
小米是完全仰賴體力的活,經雙腳搓揉使小米脫粒後,再以搗杵敲擊使穀殼脫落,然後以竹篩輕輕翻起,讓風吹走小米殼,才能留下細小鵝黃色的小米粒。
要煮一鍋小米飯,大約需要40分鐘的時間,小米經煮熟後得不斷拍打出空氣讓米產生糯性,並將邊緣的鍋巴刮起翻攪,最後煮成如麻糬般的口感,還帶有顆粒感,純小米做的奢侈小米飯,只有產地吃的到。
用月桃葉作為食器,盛上一匙黃澄澄的小米飯,搭配加入小米酒釀的招牌滷肉,灑上一些花生粉,敢吃辣的再配一根自製的朝天椒,可是每一次慢食市集都大排長龍的人氣小米飯,現在想起來還是口水直流!
走入部落,真正了解食物。
一趟蓋亞那小米體驗行程,讓人透過飲食,離部落文化更近一些;每場導覽的背景音樂都是蟲鳴鳥叫,在「歲時曆」前認識小米,彷彿也跟著蓋亞那的腳步,重新以布農族的視野看待農耕的意義,從小米、紅藜、蝶豆花、旱稻、水蜜桃、黃金果…等作物中,由衷地感動著老人家們的感動,珍惜著這些辛苦找回的文化。
相關資訊
蓋亞那工作坊
電話:0989-527-192(需電話先行預約)
地址:台東縣海端鄉崁頂村2鄰39號
百選店家.蓋亞那工作坊|台東製造(FB粉絲專頁)
本文同步上傳 時刻旅行
游淑芬
18 1 月
您好:訂購小米整束的3束麻煩寄台中市西區居仁街11號(游老師)拜託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