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迴的風,有點炎熱,也總帶著一些海的重量,沉入土地久遠的記憶。
「光到底是從哪裡來?海的那一邊還有什麼?」或許生活在南迴的人,對生命的想像可以跨越層層高山,也穿過無盡大海。旅程從太麻里啟程,走進「日昇之鄉」的所在,千禧曙光紀念園區的誕生是人們與日出的約定。站在迎向陽光的太平洋面前,牽起排灣族藝術家尼誕.達給伐歷的作品:《是那裡嗎?》,一同佇立自然之間,輕聲追問:「光從哪裡來?」

海泱日記,一間坐在海岸邊的老屋民宿。在鯨魚的名義下,這裡招待人們與自然共眠。刺青、咖啡、冰品、點心、果汁,一切既像生活又像旅程的即興,原來,屋外是光,屋內是海。
大武9420公園濱海休憩區「就是愛你」的地標讓旅人直球告白地方。林純用《新天使》靜靜守望著這片藍,一頭抹香鯨,化身為人類對大海的思念與虧欠,也是我們未竟的告白與呼喚。不遠處,保加利亞藝術家 Rumen Mihov Dimitrov 的《共棲之所》如林立的鳥巢,高聳於濱海沿岸,為鳥所築,也為人而立。走入其中,如走進一場自然的儀式,理解萬物共享呼吸的事實。

安德魯•阿南達•沃格爾的《Hamaleng》讓百步蛇與老鷹的神話不只留存在語言中,而化為形體,蜷曲如月,聳立如神話的化身。每一道回收塑料構成的曲線,都是部落孩童與耆老共同塑造的守護。
中午時分,選在地漁港旁的「阿梅鮮魚湯」吃一碗現撈仔魚湯、捻米仔蛋香、還有香煎鮮魚的油嫩,討海人的產地到餐桌,沒有虛華樣態,每一口都是最赤誠的海派滋味。
拉露露然lalululan生活基地隱身於被巴塱衛山環抱的山林生活中,各種珍貴原生種的蕨類、樟樹、附生蘭生長著,還有一片被譽為殼斗科植物寶庫。山邊,雞蛋正在泥地裡孵溫,野蜂繞著百花香,杜櫻也孕育著屬於南方的氣息。山豬窟的生活圈裡,一群在地人正訴說著與山共生、在地循環利用的日常故事,等你來聆聽。
走進尚武社區,這處如未經雕琢的璞玉,保留許多獨特的人文風貌和歷史脈絡,披星興村的石頭屋、移民的故事、天后宮的香火與大武焚風的記憶,構成這條南迴公路上最安靜卻堅定的一段。
這是一條隨海風牽引的旅途,我們行走其中,既是旅人,也是被召喚者。在漂流與棲息之間,慢慢學會,如何安放身體,也安放著心。
若你在找一條這樣的旅程,不必太長、不必喧嘩,南迴藝術季,正是這樣的存在。
Google map:https://reurl.cc/EQY3gm



尚未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