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程自森林展開,穿越《層山》的層疊構築與木麻黃環抱的黑森林,步入老台東的巷弄街景,彷彿走進一冊厚實的地方筆記。風吹來太平洋的鹹味,混合著市區小店裡飄散的炊煙香氣——台東市,與大自然,總是這樣近距離地交會著。

台東,是一座由遷徙構築而成的城市。從戰後的墾拓、東線鐵路的開通、黃金年代的繁盛,到新世代返鄉與遷入者的匯流,記憶如河流般穿梭街巷。
走過人潮的熙攘、老街區的興盛轉折與舊時光,從光明路、和平街、大同路再到轉運站,時光自1960年代一路回返,每一條街道都像記憶的水管,輸送著台東人的生活脈動。那些不在觀光名冊上的老台東,藏在城中城的無人角落、藏在天后宮的香火鼎盛、藏在沿途路過的老屋斑駁、也藏在你一口、我一口的味覺故事裡。

午間,一間無菜單的「秘食私廚」,以當令蔬果與客家風味交織出家的味道。一隻鮮嫩美味的蔬果燜雞、一盤盤使用在地當季食材的客家創意美食,滿滿是土地的溫柔與時間的餘韻。
《其實,我的森林在海邊。》
這是伊命.瑪法琉回到卡大地布這個瞭望之地、回到生活的節奏裡,所展開的2025全新現地創作。
卡大地布先祖追思文化園區中一件件作品,不只是木材的組構,更是與祖靈、土地與制度深刻對話的痕跡。從《時間,我的生命》、《看不見的祖靈》,到《種植的角度》,每一件創作都來自身體的勞動與靈魂的凝視,將漂流木的沉重與輕盈,轉化為土地上的生命註解。在將滿60歲之際,藝術家回望過去30年與漂流木為伍的歲月,於此地立下時間的記號。這些作品不只紀錄,也持續召喚著:我們與土地的關係,是否仍保有最初的敬意?

最後,我們來到山邊的木工坊,看見山野牧人為了生活而作的木工日常。以最簡樸的方式回應木頭的重量與美感:不追求高級木料,不強調華麗技術,卻在每一張椅子、每一個碗器裡,讓生活的質地清晰可感。
體驗構樹皮工藝,在洗滌與敲擊的節奏中,旅人彷彿也敲響自己身上的回音。木頭曾漂浮於水,也終將被溫柔安放——如同我們在旅途中的自己。
這趟走讀,像是穿過記憶層層堆疊的聲音:風吹過樹林的呢喃、市場人聲鼎沸的呼喊、漂流木撞擊土地的低鳴、還有樹皮展開的節奏感。它們不只是風景,也是記憶的語言,正悄悄與你對話。
若你在找一條這樣的旅程,不必太長、不必喧嘩,南迴藝術季,正是這樣的存在。
Google map:https://reurl.cc/EQY3gm



尚未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