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日】關於米,也關於米蟲。/No.313

關於米,好像有個很重要的事忘了跟大家說。

「米蟲的出現,無關種植、無關收成、無關碾米、無關倉儲,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蟲的肚子餓了。」_ #米國學校彭校長

目前發現的台灣的米蟲種類多達60多種,在食用米中最常見的是米象(象鼻蟲),一種生長在穀物表面的昆蟲;坊間流傳著許多關於米象的傳說,譬如當米桶裡出現1—2隻米象時,那代表著儲存米糧的環境被污染了;又說新鮮稻米經過極為乾淨的碾米設備處理製作後,幾乎就沒有米蟲與蟲卵可生存的空間。

台灣氣候潮濕而溫暖,適合昆蟲繁殖,彭校長說早在稻子結穗又尚未收成時,米象媽媽便已在稻穗上鑽孔,把卵產在米心裡了,就算經過碾米的步驟,也不會破壞其孵化的環境。

作農的都知道,生物的存在其實是農作物安全用藥的參考指標,米蟲如同菜蟲,完全長不出米蟲的稻米,才真正該要擔心,就如同當大家都開始接受醜蔬菜時,無毒才能真正普及。

「我知道,有人說把新米放進冷凍庫裡凍個幾個小時,就可以殺死蟲卵了!」

在常溫的狀態下,米蟲大約20—50天就能繁衍下一代,但 #只要在10度以下的低溫之中,米蟲就不會孵化,因此保存的最好方式就是將米放置在冷藏裡,並且盡快食用完畢。為何過去總是很少在討論米蟲的問題呢?因為昔日的社會窮苦,白米買來吃都不夠了,哪還能放到長蟲呢?所以,校長說的話要聽喔。

購買一個月能吃完的米量,



#台東製造 #地方生活 #365日 #消費選擇是農業改革的第一線 #台東生活


相關文章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