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爸說:「農人就是這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順應著自然的變化,終年勞作無休。是日常,不特別覺得辛苦。」
靦腆樸實的張義春先生,是這棟百年古厝的主人家,賴秀有女士是他的牽手,也是他最有力的後盾,夫妻倆除了忙碌著從以前到現在耕種的稻田外,更在自家老厝旁整了一塊地,與來到池上的旅人們分享焢窯、製作米苔目的農遊趣味。
焢土窯是一種台灣傳統的野炊,早期的農業社會沒有太多休閒娛樂,遇到農作休耕的時期,大人們就會帶著孩子在田地裡推個土窯,讓食物慢慢在土裡燜烤著,一家子享受悠閒的農餘時光。
現在我們鮮少人從事務農工作,焢窯反而成了一種新鮮的生活體驗,吸引著許多來到池上的遊客們。一抵達清河堂,一棟古色古香的台灣傳統老厝映入眼簾,幾位大人們正坐在屋簷下,看著孩子在乾淨寬闊的前庭玩得樂不可支。
張媽是個直爽開朗的阿姨,一看見我們就吆喝著趕緊處理食材,別耽擱了時間,帶領我們到古厝旁一塊棚子搭起的空地,擺了幾張木長桌就是戶外用餐空間。桌上一大盆的地瓜、甜玉米、雞蛋、南瓜早已清洗乾淨,我們只須用鋁箔紙緊密的包裹好,就可以端到土窯旁準備入窯烘烤。
大家七手八腳的弄好後,把這一大盆食材拿給張爸,這才真正看到了土窯的真面目。
我自己小時候曾有過一次土窯的經驗,那時長輩是在地下挖了一個大洞,燒熱後放入食材,才再將土壤覆蓋上燜燒。但張爸說能向下挖深的土層越來越少,現在大多是在地面上用黏土與磚頭蓋一座小小的土窯,燒熱後再以泥土覆蓋,每座土窯的使用年限大約五年就得重新製作,而清河堂的土窯也是這樣的。
在我們抵達前三個小時,張爸就提前先將土窯慢慢用柴火預熱,當客人到的時候土窯裏頭的溫度已燒到約達300多度的高溫,可直接放入食材燜烤。
待食物依序放入後,張爸要我們徒手端起濕潤的泥土,仔細覆蓋住土窯的縫隙,不讓熱氣冒出。我們邊忙著他邊說,鄰近池上的卑南大溪自中央山脈順流下,我們眼前蓋窯的黏土就是源自於南橫上,就連田裡灌溉的水源也是來自於南橫新武呂溪支流,就是因為有純淨的水源,才能讓池上稻米遠近馳名。
我們享受雙手抹上爛泥巴的樂趣,抬起頭再望向眼前無盡綿延的綠色稻田,短暫的野孩子時光就足以餵飽放假的美麗心情。
封好窯後,旁邊的小水渠就可直接洗手,等待食材熟成的時間大約需要一個半小時,張爸開始和我們分享清河堂的由來。
他說清河堂是台灣第四大姓張氏的堂號,眼前的古厝已約有百餘年歷史,它用紅櫸木作為建築的主體,以黏土成牆,整棟古厝沒有一根鋼釘,皆是以卡榫的傳統工法銜接固定,既細緻又充滿韻味。
令人驚訝的是,眼前的清河堂竟能整棟拆卸搬移,現今在池上鄉萬安村是張家歷經三次搬遷才找到的最終落腳地。從沒聽過房子也能跟隨著家人生活的足跡一起搬移,這樣的老屋讓人彷彿對家的愛意更為濃烈了些。
隨口問了張爸平日裡的生活,他說現在來到清河堂的遊客多了,但自己還是依舊維持種田的工作,所以一年到頭都在忙碌,農閒休假時還得整理清河堂的前前後後,雖然辛苦但也甘之如飴。
一個半小時的等候時間,大家要做些什麼呢?建議可以到處走走繞繞,池上有美麗的大坡池,你能靜靜地坐在湖邊,細數內心裡的小小惆悵;想要先墊墊肚子的也可以到附近的大池手工豆皮店,品嚐充滿豆香的煎豆皮,看看傳統的晾豆皮畫面;或走五分鐘到清河堂旁的伯朗大道,租台單車悠閒地漫遊在綠色稻浪旁,享受微風吹拂,都是不錯的選擇。
很快的時間就過去了,一群人準備開窯囉,張爸教我們先在窯上敲出幾道裂縫,熱騰騰的蒸氣白煙瞬間冒出,濃濃的番薯甜香也跟著飄散開來,我們拿著夾子把上頭的泥土移開,好取出食物,張爸說這些泥土冷卻後都還能重複使用呢。
窯裡的溫度還是非常高(據說熱度可以持續半天以上),只有張爸帶著手套就直接伸進窯裡拿出烤雞,還笑笑地說:「每天這樣,早就習慣了這種溫度,不會覺得燙了,大家快拿去桌上吃吧。」
一個個拆開那一堆的鋁箔紙,好像有種拆驚喜包的錯覺,特別是烤雞,一露出金黃油亮的外皮,就令人食指大動,手扒雞的風味再淋上香噴噴的雞汁,誰能抵抗?
打開另一大包發現是滷得入味的三層肉,配上清河堂的客家炒米粉再淋上一點賴阿姨特製辣椒醬,美味極了!
依序再將烤地瓜、玉米、綿密的南瓜、雞蛋通通拆開,一頓健康原味的窯烤大餐滿足我們飢腸轆轆的肚子,大家啃著玉米笑鬧的同時,也讓這趟農村遊趣畫下完美的句點。
店家資訊:
焢土窯體驗
窯烤部分有在地土雞、地瓜、玉米、南瓜、雞蛋、還有滷里肌肉,另外主人家會再準備客家炒米粉、一鍋熱湯、茶飲等豐富又美味。
10人份的食材,每次每窯3500元。窯烤時間約需1.5個小時,須提前三天預約。
手工米苔目體驗
10人以上才能預約體驗(120元/人),自製米苔目配上主人家特製湯頭,完成即可享用。DIY時間約需1個小時。
清河堂
預約電話:089-862997;0926-897850
地址:台東縣池上鄉萬安村龍仔尾9鄰24號
主人家:張義春、賴秀有
農遊體驗.池上清河堂|台東製造(FB粉絲專頁)
尚未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