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旅遊】看見老台東街景,跟著呂叔一起重返60年代台東市。

引路人:呂增興

47年次/台東慢食協會理事長/宜興園民宿主人

和走過歲月的人一起漫步巷弄,眼前普通的水泥路彷彿都活了起來,原來,那些年的風華歲月,就算景致不再,也依舊真實存在;原來,隨時間流逝過後的此刻,將會是未來的故事;原來,只要我們不去忘記,大街小巷裡頭那些有意思的事情,便一直流傳下去。

同樂街,並非原先以為的「同樂街」。

同樂街,呂叔成長的所在地,有著深厚的兒時記憶,更遇見了相伴一生的好牽手。太太是從小對街的好鄰居,他笑說當初結婚時,紅毯就從家門口舖向對面,訂婚、迎娶只在各自家門口相互許諾就能完成儀式,也是相當有緣。

我們自呂叔家門出發,也從兩人的愛情開始認識同樂街。

同樂街的由來,得從移民社會導致在地人口破10萬人,升格為台東市後說起。那年代,台東被歸為後山,實屬化外之地,第一大波移民潮因八七水災影響,雲嘉南平原許多農田流失,人們開始來到後山,尋找東山再起的機會。

由於人口變多,相對娛樂場所也多了起來,鄰近區域除了軍中特約茶室(俗稱軍中樂園),更藏有許多的私娼戶,如美芳、滿春園、孔雀都是,所謂同樂,原來是指如此風花雪月、「軍民同樂」的意思。

呂叔說這裡的寶桑派出所警員數量特別多,就是因為這裡是治安重地。對第一代移民而言,當時台東被稱為搏命之鄉,沒什麼資源、產業,但舉凡作奸犯科、跑路、欠錢的人,只要逃到台東,就能夠安然無恙。當時的移民者,有點像是去九份淘金一樣,個性上都比較豪邁,只把台東當成暫留的居所,所有人心中都懷抱著能衣錦還鄉的願望。

直到第二代出生後,才開始產生了所謂的台東觀點,打從心裡認為台東就是故鄉,也是從呂叔這代開始的。

浪蕩不羈的𨑨迌人V.S氣魄十足的炮炸寒單爺。

炮炸寒單爺的民俗信仰,在台東發展約50年光陰,街頭上所有人排成兩列,簇擁著身穿紅短褲的寒單爺,炮火轟烈地閃爍不止是每年元宵節絕不可缺少的台東景象。普羅大眾所知的由來,皆因宗教信仰而起,但這次呂叔告訴我們另一個更貼近生活的故事。

當導覽行至廣東路與仁愛街口時,他提起在小學2~3年級那年,當元宵節結束、廟會開始逐漸散場時,各廟堂陸續開始放鞭炮。年少輕狂的「𨑨迌人」在一旁嬉鬧,扛著一只大藤椅,鼓吹著朋友站到椅上擺弄,另一方𨑨迌人看不過去,便拿鞭炮丟向嘻鬧的人,雙方一言不合吵了起來,引起激烈衝突。

那時公道人提出一個辦法,由引起爭端的雙方人馬被椅子扛著,來回在街上走三趟,同時被另一方丟鞭炮,不喊疼的就算贏家,可以贏得一千元大紅包的解決方式。

最後只出現一位赤膊著身體,留著一條紅色短褲的𨑨迌人,沒上轎子,徒步赤手地來回走,所有鞭炮全都砸向這個人的身體,街坊鄰居圍觀著,那個人就穩穩一直向前走,不喊一聲痛地走完全程,贏得眾人欽佩,而後來就演變成炮炸寒單爺的民俗活動。

所以呂叔特別提到,早期元宵遶境時,寒單爺並不跟著廟會的路線走,而是扛著攆轎到各式風化場所、洋行、酒樓、電動遊戲場來進行挑戰,隨著年代越演越烈,形成台東一個很獨特的宗教文化。

滿身傷痕的肉身寒單爺

呂叔的家裡過去經營寶桑路上著名的「有生飯店」,也曾參加集資炮轟的活動,與左鄰右舍集資五千元台幣,加上對面大東海貨運行、晉宏婦產科、麒麟酒家總共四家,在這小小的十字路口,一共堆了兩萬元的鞭炮,像山丘一樣地高,火苗一點下去,瞬間一團黑霧,伸手不見五指,相當壯觀。

台東第一間大眾澡堂,老張外省麵館。

街上有棟藍色鐵皮搭建而成的「廣華小吃部」,樓上還保留許多老舊的鐵窗光,據呂叔說在民國60年時,這是兩棟合併的老張外省麵館,生意特好。

老張的麵好吃不好吃?見仁見智,但庶民文化就是要便宜又特大碗!在民國65年以前可是相當有名氣。嗓門特別宏亮的老張,那聲:「牛肉麵一碗~~」的招牌話,似乎到了今日都還依稀可以聽見。

除此之外,有生意頭腦的軍人老張,運用鍋爐燒熱水,開創了台東第一間大眾澡堂,賺了很多錢!對呂叔來說,對澡堂最深刻的記憶,就是那夜人生第一次跟長輩一起到澡堂泡了舒服的熱水澡,隔天卻反而發燒生病的趣事。

富光書局的文藝街頭活動。

走到廣東路上,一間小小充滿懷舊氣息的富光書局,店門口插著國旗,在亂中有序中透露一股神祕奇妙的氣息。

呂叔說,這間書店在60年代非常興盛,店主人的老媽媽擁有日本血統,而老爸爸是一位會拉手風琴的才子,從小就栽培女兒學習歌唱技巧,所以在他的記憶裡,書店常會有位女孩穿著和服在門口演唱著歌曲,而這也常聚集許多在地文人雅士,可說是台東市最風雅的地方。

新興戲院的興盛與沒落。

早期戲院跟現今電影院不同,播放影片的種類分得很細,每座戲院都有自己一貫的主題,像廣東路與同樂街口的「新興戲院」,前身是新世界劇院,專演閩南語、歌仔戲、新劇(類似話劇)為主;而台東戲院則是日本片,年青人最愛的邵氏電影則是選在大同戲院播放,泰和戲院是西洋片,東台戲院演出台灣製的台語片,各有各的族群愛好者,很有趣。

只是當戲院沒落後,新興戲院開始播放閩南語的三級片,或許也與當時風化場所多的景象相互呼應。

大葉欖仁樹下的有生飯店,那盒最有面子的便當記憶。

1972年,台灣推行十項革新,其中有項就是蔣經國先生有感於經濟起飛,國人隨餐鋪張浪費的壞習慣,而力推五菜一湯的「梅花餐」:將湯鍋擺在桌子中心點,看似五瓣梅花般的簡樸宴客餐在所有公務員的聚餐中風靡開來。

也因為如此,寶桑路上曾經興盛的酒家、飯店生意淡了許多,但此時專賣便當的有生飯店頓時成為全台東最火紅的便當店!

小學生遠足時,若能帶上一個有生飯店的便當,那是多有面子的事,定能吸引到其他人羨慕的目光。一份100元的長官便當,菜色豐富不失禮,成為所有軍公教人員的最愛,曾經一個早上賣出1500份便當,從台東市、郊區、甚至蘭嶼、綠島都曾出現過它的蹤跡。

台東天后宮,日治時期少數僅存的信仰中心。

走向仁愛街的盡頭,眼前矗立著一座氣派大方的廟宇中心,是在地居民所信仰的道教大廟:「台東天后宮」。呂叔說家裡若發生任何迷惘的事,無論或大或小,他都會前來求籤指示,媽祖信仰對家裡而言,是相當重要的。

日治時期後,台東的發展以寶桑派出所算起,東南角處都相當熱鬧,直到民國65年以後,開始逐漸沒落,人潮逐漸移往中華路上。

提起最早清朝時,媽祖廟原址位於大同路旁中華電信附近的位置,因燒毀後,便在現址重建。

日治時期,因皇民化運動幾乎毀掉了所有信仰中心,台灣以往的多神教在當時是不被允許的,濟公、太子爺、祖師爺等神祇全都得毀壞、拆除。但因媽祖是海神,日人對此保持著相當的敬畏心,幾乎只剩媽祖廟保留下來,台灣歷史上才會出現一段宗教革命時期,許多神像全都逃進媽祖廟裡,媽祖廟頓時成為各路神明的庇護所。

繞了一圈後,呂叔特地帶我們來看門前的兩座石獅子,原來底座刻著全家人的名字,為了把已故的父親也一同寫上,特意使用有生飯店再加上媽媽冠夫姓後的全名,這樣全家人的名字組合就都有了。

其實,從前我也不明白,為何廟宇內總要四處刻寫著人們的名字?長大後,我就懂了,老人家內斂的個性,不像時下年輕人一樣,直接就能表達出對家人的關愛。

所以,長輩們會透過捐獻香油錢,無論是安太歲、光明燈、過香爐,或是努力將全家人的姓名一一刻印在廟宇裡,都是因為相信著神祇的無形祝福能一直庇佑著家人平安,而這,就是老一輩人最誠摯的愛意

呂叔還提到,從前每到元宵節,廟會就會舉辦猜燈謎的大活動,一連可以猜上兩天,人潮聚集特別熱鬧。一但有人猜中,就會立刻響起大鑼聲響,那時所有的國、高中生都會攜帶好幾本論語、四書五經、唐詩三百首到現場翻閱,大人、小孩全都低頭在翻書的景象,是每年到了元宵節難忘的回憶。

延綿數公里的海岸營火,照亮了全台東市的中秋節。

從前,海濱公園的水線距離現在堤防約兩百多公尺遠,海岸範圍較現今遼闊地多,據呂叔說,那年代每到中秋,台東市民全都會帶著一家老小聚集到海邊烤肉,一團團的營火可是綿延近2~3公里,沿著海邊升起白煙與烤肉香,那時候木材行的生意特別好。

元宵節猜燈謎、中秋節海邊烤肉,從前的日子好像人們都會藉由活動真實聚在一起,不只是一家人而是整個地方的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因著共同的期待而更有互動話題,如果可以,我也想體驗那種與全市民一起海邊烤肉,一起串門子,一起與陌生人會心一笑的生活,真的,能有這種回憶真好。

走過舊街巷弄,感受數十年來所謂台東的「慢」,是如何長出獨特的生活肌理,跟著上一代的人一起聽故事,就算淺淺淡淡的,依舊能品嚐一絲過去風華歲月的滋味。

本文同步上傳 時刻旅行


相關文章

  1. Irene Lin

    27 9 月

    想請問這是預約式的導覽活動嗎?
    有興趣了解更多這個活動的細節
    是否可以在哪裡查詢活動的相關資訊呢?

    • ZAK

      9 10 月

      @IRENE LIN
      這活動是呂叔帶我們認識的,目前應沒有提供常態式的帶領。
      若有需要導覽活動,再請私訊我們粉專,我來給你幾個門路:P

  2. Charlie

    22 1 月

    謝謝您的更正唷!!請問播映西洋電影的戲院有資料來源嗎? 因為我們也是聽導覽人的口述資料~很難確認到底哪個才是正確的? 感謝您~~

  3. 張佩琁

    20 1 月

    在這篇台東老街景文中有兩個需更正的地方,一是戲院部分,當年播映西洋電影的戲院是“和平戲院”並非泰和戲院;另一處是“欖仁樹下的有生飯店”而非橄欖樹下的有生飯店。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