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是家】把「自然」編成無與倫比的美麗 / 舊糖廠 台東藝文新據點。

從鐵花村發生,然後廣東路上的海邊工作室,最後落腳於台東糖廠。

「瓦籟」(Wa-lay)在卑南族語裡是「線」的意思,夫妻倆喜歡把原始、自然、各種粗細混搭的線,用一個結接著一個結的羊角勾,和各類果實互動,織成獨一無二、充滿生命力的作品。

口述:鄧秀線、呂昌熾

拾物,是另一種與自然共好的方式。

「關於那些被棄落下的,先撿了再說。」在不固定的時刻出發,沒有特定的路線,只為了找尋路上的那些偶遇。

在台東找尋到的美麗旅人蕉種子有著豔藍色苞膜

多數人對於「在大自然裡生活」是不熟悉的,掉落在土地上的松果,或是隨手撿拾的礫石,在不同人的角度看,都有著獨具的風格意義;我們,透過「手作」,好像就能把關於自然的這面,用更加具體的形式表現出來。

從踏出尋找的那一步開始,就啟動了與作品互動的過程。要求自己只找當地撿得到的東西,這樣才有意思。店內作品都以創作小物為主,因為小,所以來源特別多,整個倉庫幾乎塞滿了我們從台東各處所找到的素材。

每一件透過雙手完成的作品,都存有如何發現它的記憶:可能是山邊掉落的果實種子、樹上枯乾的彎曲藤條、河床上沒人理會的漂流細木、海邊河口的瓶蓋碎玻璃、或是被遺忘在路旁的老舊東西,還有曾經走過的那些腳步。

素材跟著時序而生,我希望能盡量地與大自然、在地生活產生共鳴,讓靈感從指尖傾洩而出。其實,我們應該是台東最早運用種子創作的人,植物的生長與歲月的關係很緊密,隨著時間與環境的變化,細膩的紋路會慢慢地化為草木種子的刻痕,即便生命消逝,依然感受生命的無可複製。

關於那些拾物,我通常都會先帶回家簡單清理,然後就收藏在倉庫裡,慢慢等著該是它新生的日子到來。或許只是一片帶著缺角的樹葉,透過編織,從此便將我們綁在一起,然後枯葉有了新的樣貌,會再遇見喜歡它的客人,繼續未來的旅程。

在作品裡融入自己的想法是何等的重要啊。

我是屏東人,20多年前跟著先生呂昌熾一起來到台東,那時的台東正流行寶石,所有人幾乎都在撿石頭,而他又在知本森林遊樂區上班,我們接觸山海的日子就從那時開始。從小就喜歡編織,當然希望能把最愛的編織跟自然素材結合在一起,讓繩子與拾獲的物件產生關係。

對我來說,能創造出有意思的作品,比實用性更加重要。有些人或許會認為「瓦籟」屬於部落文創,其實不全然是,真正部落的傳統手作通常講究實用,包含密實的織網、竹簍、亦或織布,既美麗也傳統,但我們更重視創作時的想像力。

就拿這個「石栗」敲擊樂器來說,取得石栗後,會從開口、形狀先聯想,盡量讓石栗可以不受限的變化,不僅聲音更加清脆,也具有獨一無二屬於瓦籟的風格。

這些年來,我深信在手作市場上,一定要去思考如何變化出自己的作品,無論是美學上、適用性、或者更好的功能!否則,老實說在東南亞、南美洲也有類似的自然素材創作,價格也便宜的多,那屬於我們自己的價值性在哪?

創作上,從編織、顏色裡,依著自我的感受或循著傳統文化識別去變化,讓作品與客人產生共鳴,一旦人們喜歡我做出來的小東西,就彷彿他們喜歡著我的想法,或是我這個人,很是被鼓勵呢。

部落對於創作上的影響。

10多年前昌熾與我曾在知本「卡地布」部落定居一陣子,那時我們以「漢人」的身分幸運地融入部落,甚至有機會參與部落內部的討論,但後來還是選擇逐漸淡出活動參與。搬居到市區來,畢竟老家還是在這裡,但與自然共生的部落文化,還是深深影響著我們,無論是素材或技法。

現在的作品,幾乎都是以魯凱族的「羊角勾」織網具編織而成,昌熾同事的母親就是我的羊角勾老師;她只會說魯凱族語,所以學習的過程都透過比手畫腳的溝通才能完成。對我而言,這樣的學習經驗非常珍貴,羊角勾也因此成為我幾乎不離身的工具。

羊角勾的編織很耐用,一個結接著一個結的編綁,即便是被勾破了某處,也不會整個袋子散開,是魯凱部落裡最常使用的工藝。傳統的勾棒是將山羊角摘下後,經過修磨後裝在木杵上,牢牢地將兩者接在一塊,一隻勾棒可以傳承好幾代。基本上,羊角勾的傳承一定得由原住民來執行,所以我們也不會將這項傳統技法變成體驗活動,這是一種文化尊重。

創作上,我最大的後勤部隊就是昌熾。為了創作,他可以幫我設計出一支大型羊角勾,能夠編織較大孔洞。羊角勾傳統上是細長的八字木柄,但他重新將木握柄以跳勇士舞的人形進行設計,並考慮使用上的平衡感,不斷改良後成了手中這把美麗的羊角勾,像這個麻繩後背包大概花了2~3個月的時間編織而成,可說是我們的鎮店之寶。

傳說中的鎮店之寶

由昌熾改良過後的羊角勾

關於手作可說是一股刻苦的熱愛。

台東鐵花村剛成立時,什麼都沒有,因為創村元老馬淑儀(Homi)的邀請,我們開始在鐵花村擺攤,正式以種子編織的手作在台東落地生根。一路以來的移轉,差不多已經6年多,終於在2016年租了一個自己的工作室,就在台東糖廠裏頭。

一直以來從來沒有想過手工藝品可以拿來賺大錢,只求能打平租金就好,糖廠給予我們的空間彈性比較大,這是最吸引人的地方。

喜歡動物的一家人讓貓咪自由的生活著

這條路走了20多年,我常常開玩笑說或許沒有未來,但做就對了!這麼多年在手作的領域裡,大家其實也是都是起起落落,唯一不變的是手作必定要找到與人之間的共鳴點,這樣的作品才有可能被保留下來。

當在創作的過程中,會透過作品帶入自身的想法,過程中所衍生的靈魂感是無需被過度賦予故事的,我認為也很難被沒走過這條路的人闡述,所以「堅持」是相當重要的,當然還有一種與物、與人互相理解的對話。

所以,還能走多遠?不知道,就走下去吧。

相關資訊

瓦籟工作室

0912-498310

台東市中興路二段191號;營業時間:11:30~21:00

瓦籟工作室粉絲專頁

把「自然」編成無與倫比的美麗|台東製造(FB粉絲專頁)

本文同步刊登於【台東。是家】在地人文小誌。


相關文章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