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美食故事】臺東市區第一間越南美食小吃攤/柴魚飛舞。

來自越南的Võ Thị Vinh在臺東經營「佳慧越南美食」已十多個年頭,除了常見的麵類米粉外,大量的越南風味小菜是該店特色,清爽的口味深深受到在地人的喜愛。李大哥夫妻倆,從夜市擺攤開始起步,將越南料理的酸甜滋味帶入臺東,一步步努力用心地經營,讓新住民的家鄉料理成為臺東人外食的另一種選擇。

口述

Võ Thị Vinh(武佳慧),佳慧越南美食老闆娘,靠著自身本領將越南美食帶入臺東市的飲食文化。

90年代後,與臺灣人擁有婚姻關係的外籍人士人數急速上升,這波新移民族群。主要來自東南亞各國與中國大陸的新移民女性們,不只影響了個別家庭的組成,更增加了臺灣整體飲食文化的豐富度。今日的市街上,隨處可見許多印尼料理餐館、越南美食、雲泰料理、滇緬美食等,來自各個國家的鄉土小吃,早已不知不覺地融入我們的生活當中。

 

從越南初來到臺東的生活

1979年出生的Võ Thị Vinh,來自南越的Cần Thơ(芹苴市)。Cần Thơ位於越南後江省南面,是湄公河三角洲上最大的城市。Thị Vinh說此市地源廣闊,以農村的純樸生活而聞名,火龍果、桃子、龍眼、波羅蜜、芒果、橘子、榴槤等水果就是當地主要的經濟作物,所以四處可以看見販賣水果的小攤販。

從小,家裡的兄弟姐妹多,父母親靠著經營一間河粉小吃攤,養大五個小孩,也算是知足常樂。早期越南開發較慢,鄉下根本沒有電力可用,擺攤的人們都是趁日光還在的時間營業,日落便收攤休息。夜晚家裡只能使用煤油燈來做照明,若要洗澡,大家都直接到家門前的河裡清洗,洗乾淨了再回家換衣服,這樣的日子是現在大部分的臺灣人難以想像的。

長大後,為了尋找更好的生活條件,Thị Vinh決定遠嫁來臺灣。因緣際會下,她認識了臺東人李安勝大哥,並成為臺東媳婦,取了一個中文名字「武佳慧」,那年她才十九歲。

剛來臺東時,恰好是冬天的季節,惱人的「風吹沙」是臺東冬季特有的景象,有別於越南,臺灣的寒冷氣候讓她大感吃不消,好不容易渡過冬天,過沒幾個月又是逼近攝氏40度的炎熱夏天,黏膩悶熱的氣候也讓她非常不適應。

再來是飲食的部分,臺東務農人多,勞動前後總愛來一大碗肉燥飯才吃得飽,連一般的小吃麵攤也都會加上一大匙的肉燥,大鍋熱油快炒的菜色更是許多人的最愛。在地人喜愛重油、重口味的庶民料理,對於身為越南人的她卻是完全無法習慣。

越南菜多是涼拌菜,平時一般家庭吃的家常菜也相當簡便、清淡。佳慧姐說家鄉的習慣是早餐一定是外食為主,通常是吃類似廣東粥的鹹肉絲稀飯,再搭配一些小菜。其餘的午、晚餐,一般人幾乎都會在家裡自己煮食,常常是一鍋白米飯、一盤青菜或豆子、再加一鍋熱湯就解決了,這與臺灣人習慣的三菜一湯不太一樣;而且調味上也較為清爽,少油但重調味,口味上大不相同,所以大多數時間她都會自己料理家鄉菜。

「剛來臺東的前幾年,我們夫妻倆真的很辛苦。有了孩子後,總想為家裡多增加一些收入,不然光靠先生一個月三萬多的薪水,既要付房屋貸款、又要支付家裡生活費老實說根本不夠用。」所以,白天她就到荖葉農家幫忙疊荖葉,殊不知卻因此違反了臺灣法律上「外籍人士來臺必須先取得居留權才能工作」的規定,而被送入警察局。就連近六十歲的老母親因擔心女兒的生活,特地遠從越南來到臺東探望孩子。只是在店裡幫忙端個碗盤、照顧孫子,又因此被警察逮捕,還被冠上「非法外勞」的罪名而被迫遣送回越南。

那時她想不透,若是臺灣是如此不歡迎外籍配偶,那又為何要開放這樣的政策,心裡很是不平衡。現在雖然一切都上了軌道,擁有了順遂、幸福的生活,但回想起這段令人心痛的過去,以及當初差點就想放棄婚姻返回越南的苦悶心情,佳慧姐至今仍是難以釋懷。

 

大受歡迎的改良新滋味

夫妻倆開店的契機是因為某次到高雄旅遊時,恰巧一位朋友正經營東南亞食品進口的事業,公司裡越南常見的食材貨品種類相當充足,而當時臺東尚未出現越南料理的餐飲店家,佳慧姐便在李大哥的鼓勵下,開始做起越南生活雜貨的小生意。

剛開始時,夫妻倆白天都各自忙著工作,李大哥去上班時,佳慧姐就去農家疊荖葉。晚上兩人就一起到臺東各大熱鬧夜市裡擺攤,包含:臺東市、太麻里、知本、關山等,在狹長型的臺東境內,四處都有他們出沒的足跡,夫妻倆從不喊苦。

兩年多後,便將豐榮路上的自宅一樓改成店面。對於料理越南小吃非常熟練的她,其實在越南時就一直跟在爸媽身邊學習經營小吃攤,所以開店從不是一件困難的事。起先店內是以複合式的概念經營,後來用餐的客人越來越多,夫妻倆就決定不再販賣生活雜貨而專心經營料理,「佳慧越南美食」從此為臺東市區美食又添一味。

「因為店內的客人是臺灣人比較多,所以有改良過一些菜色的調味,反而越南人可能會較吃不慣。」原先店裡是打算複製越南老家的經營方式,提供較多樣菜色品項的選擇,但後來投入後才發現產品多,相對成本高。因為講究食材的新鮮,她堅持每天親自到市場採買、備料,所以若當天準備的量沒賣出去,就得浪費掉。但附近來往人潮多是在地居民、馬偕醫院的員工們、以及臺東大學的師生為主,她發現真正傳統的越南口味,大家似乎不太能接受。

傳統的越南料理裡頭,空心菜、豆芽菜幾乎都以生菜的方式入菜;而有些菜色也會將調味用的魚露放得很重,像是充滿濃郁魚露味的傳統越南米粉,臺灣人就不太敢嘗試。因此,佳慧姐慢慢依照客人的建議篩選菜單,也因為臺灣人的口味調整了糖、鹽的比例,反而因此研發出較清淡的越南滋味,贏得在地人的喜愛。

雖是改良,但一些傳統的料理手法還是保留原汁原味,像是店內的「招牌越南豬腳」就是用水滾的,煮好後會呈現白色軟Q的口感,和臺灣醬滷的口味很不一樣。每天現煮的豬腳需要用新鮮的紅蘿蔔、白蘿蔔、大骨一起跟豬腳滾煮兩個小時,讓蔬菜的甜味煮進豬肉裡,才可嚐到天然無負擔的美味。

那一大鍋濃郁香醇的高湯就是店內使用的主要湯頭,無論是有各式肉類、海鮮及內臟的「金邊米粉」,或是河粉湯都是如此,難怪佳慧姐總說店裡的湯頭成本很高,而且量都不多,每一口都是精華。

此外,像是「海鮮生菜春捲」也是相當受人喜愛的小菜,包有生菜、白米粉與蝦肉的春捲是非常清爽的組合,醮一點淡淡的魚露鮮香,既爽口又彈牙。佳慧姐依臺灣人的口味將味道改良較為清淡,然後再附上許多調味選擇:檸檬、辣椒、魚露、甜辣醬等醬料,讓客人除了自己習慣的口味外也可試著加加減減來自越南的調味方式,添上這一碗一瓶的調味料,也斟酌地加入了異國飲食文化的交流。

 

苦盡甘來的滿足感

至今,來到臺東已十七年的佳慧姐早已習慣了在地的生活,孩子們都逐漸長大,肩頭上的重擔也稍微減輕了些。目前店裡跟在身邊的幾位員工也都是從越南嫁來臺灣的同鄉人,大家一起攜手在異鄉打拼,感情非常緊密。有時,她會用過來人的經驗安撫後輩們不適應的情緒,她認為既然這是自己的選擇,就應該努力過好生活才是最實際的。

店裡生意越來越穩定後,夫妻倆也趁著熱氣球嘉年華起步後的榮景,跨足經營旅宿產業,位在店門口斜對面的「佳慧民宿」就是他們努力的第二事業,她細心親切的服務,同樣也累積了穩定的支持者。對於現在忙碌又充實的生活,佳慧姐感到很滿足,未來無論民宿或是餐飲,她依舊會秉持一貫的態度努力經營,因為家人以及所有的客人們都是鼓勵她繼續走下去的最大支持力量。

本文同步刊登於【柴魚飛舞】台東縣政府出版品。

相關資訊

佳慧越南美食

電話:089-350224

地址:臺東市豐榮路247號

營業時間:週一~週六09:00~19:30

佳慧越南美食‧台東美食故事|台東製造(FB粉絲專頁)


相關文章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