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FR

隱沒的孕震帶:啟動臺東聲音資料庫的聆聽與想像|2023臺東美術館聲音藝術節...

隱沒的孕震帶:啟動臺東聲音資料庫的聆聽與想像|2023臺東美術館聲音藝術節

風聲、海潮、雨水、車流、族群、生活,更甚至戰機、鐵路、漁船,臺東這座城市,因被大自然包覆,有山有海,加上多元族群融合共存的千百年來,各種聲音所傳遞出廣泛而豐沛的能量,無所不在。

靜下心來,聆聽單純的聲音,一切畫面與想像在腦海碰撞迸發,越純粹越是充滿生命力。聲音,讓每一個人、每一場時空裡的傾聽,都能有新的發現與感受,彷彿一切都活了起來,直指當下。

第一步,啟動臺東聲音資料庫的聆聽與想像。

2023年,在歷經4屆聲音藝術節的醞釀下,臺東美術館將啟動首次專屬於臺東的聲音資料庫。一次次的臺東聲音藝術節,宛如進程般開啟了民眾對於聲音的覺知,從起初的引導,透過各類型聲音藝術的展演,盡可能廣泛開拓人們對聲音藝術的初識;然後進入聲音與回憶的探討與記憶,將聲音藝術拉近每個人的生命經驗中,建立關係。

這次,策展團隊對聲音藝術的分享更是有著更大的願景。或許,建立「專屬於臺東的聲音資料庫」吧?將臺東獨特的文化、族群、地域、自然、環境、生活,以時空為節點,藉以「聲音」的形式儲存,成為臺東獨有的共同記憶。

採集隧道,採集隱沒在日常的時空。

採訪來自臺南的聲音地景藝術家—楊欽榮,他循著本屆臺東聲音藝術節—「隱沒的孕震帶/The Seismogenic Zone of Subduction主題。在臺東漫走,尋覓隱沒在地平線以下的線索,聽見來自隧道的聲音,發現了另一種地平線以上的隱沒維度。

透過手繪圖稿、半機械式滑軌、程式、與聲音本質,打造一場《聲隧之向》,嘗試引導民眾主動參與的互動體驗,以速度感扭曲對聲音的感受,此時。觀者不僅欣賞作品,更成為轉換創作的一環,很是有趣。

藝術家將聲音採集轉化為聲音藝術的過程,需要歷經不同階段的設計,先進行想像、跳脫框架,然後蒐集資料對事物產生理解後,貼合策展主題,呈現出不太過抽象,在發散與收納之間細微拿捏的聲音藝術作品,讓人們去關注、感受聲音與時空。

選擇將尺度放在各種隧道之上,是楊欽榮對「隱沒」的覺知,也是他對臺東的主觀連結。「從隧道的這端到彼端,自然產生一種穿越感,不管是視覺、聽覺或是心境,隧道都具有一種傳送的意涵,也如同『臺東』之於我的時空感,也有種穿梭的感覺。」

在採集聲音的過程中,他走過臺東各種形式的隧道,森林公園花架隧道、卑南綠色隧道、龍田綠色隧道、小馬隧道、金崙隧道…等,隻身拿著收音器,踏在平常不會隨意進入的隧道進行收音。

窄小的山區小馬隧道有腳步聲、引擎聲不斷在裏頭共鳴,反而聽不太到自然的聲音;而龍田綠色隧道與卑南綠色隧道,屬於地面上的開放型隧道,則依著兩旁路樹植物的不同,會收錄出明顯不同的樹葉敲打聲;金崙隧道則因靠近海岸線,車聲、人聲、海浪聲才能在此共同存在。同樣是人造物與自然環境的交界,在不同地方與用途,就會有各自聲音的組成。

以馬蘭部落生活發散,從鯉魚山出走。

身為聲音研究者的廖于萱,則回想起十幾年前環島旅行時,首次在鯉魚山腳下的四合院裡聽見阿美族老人家一起吟唱古謠的記憶,那是她第一次現場聆聽古謠,如此日常、如此優美、也如此深刻。

因此,「馬蘭部落」與「鯉魚山」便成為她這次出走的根基。依著研究背景下建立採集的方向,鯉魚山寺廟院內的蝙蝠群、利吉惡地斷橋下的燕子洞、森林公園裡的青蛙鳴叫、卑南溪出海口、馬蘭部落旁的貓山,幾處文史上對馬蘭部落而言較為重要的生活據點成了這次採集的所在地。

再次來到臺東,《蒼蠅與鯨:裡聲態的政治》是這一回臺東給她的收穫。所謂蒼蠅、所謂鯨?其實宛如神話故事,同樣一座山,因不同族群的流動而被賦予不同的名字,也因不同族群的交錯產生的誤解,又有新的名字。早在千年前的原住民族、200年前、100年前、1949年、直到現在,山的命名因時空背景而改變,從蒼蠅變成鯨就是這樣的由來。

而「裡聲態」,指環境中定有某些聲音被壓在日常顯見的聲音底下,持續存在,卻從未被大眾所注意到,必需經過恰當的田野倫理、報導人輸出,才會理解其中蘊含的意涵。

在廖于萱的創作裡,有意識去選擇「聽」這件事,是很重要過程。選擇本身就是一種權力,民眾藉著集聲筒主動去尋找她藏於作品中的聲音,聽見古調、聽見蝙蝠,發現一切能進入耳朵的,都是選擇的結果。

聲音藝術創作對她而言,打開了原本從未思考過的聆聽角度、內容或方式,譬如生態裡的自然聲音。她更發現聲音的產生與消失,串連著時間、空間、環境變化,明顯地述說著人與自然的交界帶。

而音景建構有趣之處,就在於聲音與時空環境間的緊密連結。一旦環境產生了質變,聲音也將必然隨之改變。因此,從啟動臺東聲音資料庫的每一次採集,不僅是藝術家投入創作的素材,也同步建立了專屬的聲音資料庫。一步步紀錄關於臺東的有趣發現,更希望未來透過這些採集,人們將得以聽見環境與時空的故事。

或許,未來當聲音地景的概念逐漸普及之後,臺東音景的保存者能從藝術家更無限拓展到臺東的各個角落、族群、生物,保存下一切屬於臺東不經改造、修飾的當下,讓「聽見各種聲音」的共生共存成為可能。

關於隱沒的孕震帶/The Seismogenic Zone of Subduction

(照片來源:策展單位提供)

第4屆臺東聲音藝術節以「隱沒的孕震帶/The Seismogenic Zone of Subduction」為主題。策展人張溥騰發想於2022年9月18日花東大地震,當時地震帶來了破壞、餘震、恐懼、接受與放下,成了花東居民們新日常的一筆。地震因隱沒在地表下的斷層帶移動導致,那是一股隱藏於地面下,令人畏懼又充滿想像的巨大能量,是一道平常看不見、超出認知以外的邊界,卻一直存在著。

「如果我們視地球為一個生命體,在孕震帶中那些貌似看不見、聽不到的種種跡象,是萬物賴以維生的地球想要透過它,和寓居(dwelling)在地表上所有生物傳遞訊息,而這些訊息到底想要和我們說什麼?

在氣候變遷以至於全球暖化加劇的今日,我們更應該要嘗試理解來自地底的震動。震動轉為震波,透過聲音的形式傳遞訊息,聲音是一種在時間中持續行進著的「力量」,這「力量」將隨著大地無窮盡地變化和移動著,透過深度聆聽(deep listening),我們可以感知那些幽微而不可見的景象,在億萬年尺度的深度時間裡,重新認識人、非人與自然的關係,還有那些偶發未知的語言。」— 策展人 張溥騰。

⇋ 聲音藝術展覽 2023.10.07-2023.11.05
展館 | 鐵花新聚落275倉庫
時間 | 13:30-20:00 (週一休館)
藝術家 | mamoru、Stef Veldhuis、丁昶文、廖于萱、楊欽榮、蔡咅璟ㅤㅤ
展館 | 臺東美術館大文創教室
時間 | 09:00-12:00、13:30-17:00 (週一休館)
藝術家 | 王宥婷、原型樂園、
臺灣聲響實驗室共製作品:王福瑞、蘇文琪X一當代舞團
_____________________

策展團隊:
策展人 |張溥騰
協同主持 |吳竣逸
策展執行 |黃鈺婷
專案執行 |鄭亦婷
美術設計  |薛映玫
動態攝影 |莫林以埜 李竹馨
舞臺監督 |林智偉
展場設計 |李承仰
網頁設計 |八樓之二工作室
佈展協力 |十件室  老弱婦孺工班 鼠吸部

單位名單:
指導單位|國家發展委員會、文化部
主辦單位|臺東縣政府
承辦單位|臺東縣政府文化處
協辦單位|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執行單位|國立臺東大學美術產學中心
合作單位|臺灣聲響實驗室

策略聯盟:
2023聲響藝術節-Diversonics
一當代舞團
伊日藝術計畫
節點
土星實驗室

聲音資料庫 https://taitungsoundart.tw/database-zh
聲音藝術節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SoundartTaitung
聲音藝術節IG https://instagram.com/taitung_soundart/
聲音藝術節官網 https://taitungsoundart.tw

 


相關文章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