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美食故事】臺東市第一間麵線糊小吃攤,客來吃樂/柴魚飛舞。

每回散步到廣東路上,總要繞到那棵大樹下的「綠豆湯大王」老攤子,和70歲的曾針阿姨買杯她自22歲賣到現在的古早味綠豆湯。阿姨說:「現在的麵線、綠豆算啦,大多都讓孩孫們去賣、去忙了,我只要輕鬆地工作就好。但,還是不能休息喔!因為老鄰居們三不五時都會想喝碗我煮的綠豆湯。」

臺東市巷弄裡每家流傳三代以上的小吃店,傳承的都是獨家的滋味,看似簡單卻藏有長輩獨門研究出的秘訣配方。那韻味,不僅是外出遊子們的珍貴想念,更是旅者尋尋覓覓的新奇發現。

口述

曾針,廣東路綠豆湯大王老闆娘,首先將麵線糊帶進臺東飲食行列的傳統媽媽。

張大榮,客來吃樂創始店老闆,承先啟後的第二代傳人。

張演承、張德崴,客來吃樂第三代傳人,傳承阿嬤的古早味並將其推上臺東必吃美食排行榜。

難怪人家都說,世上最偉大的人往往都是母親。

三十多年前,丈夫走了之後,不識字的曾針女士一個人靠著賣綠豆湯、麵線糊等小吃,獨力撫養三個孩子;三十年後,手藝已傳承到了第三代,也從轉角的小吃攤,變身成為臺東市的知名人氣美食【客來吃樂】。阿嬤說:「人只要堅強,免想太多,日子一天一天過,生意好、人客呷尬歡喜,阮嘛歡喜阿」

 

來自兩個不同所在的移民 在臺東相識、結緣

除了原住民外,早期,臺東市的居民們幾乎都是以各種不同的理由移民而來到這裡,有些特意來討生活,有些則是來了之後,因緣際會留了下來就再也不離開。

在南迴鐵路尚未開通,人們還得仰賴金馬號往返高雄、臺東的日子,曾針全家人從彰化來到臺東。小時候,全家人就住在鳳梨會社的宿舍裡,那時臺東鳳梨出口可是鼎鼎有名的興盛。一片丘陵地上,放眼望去都是結實累累的鳳梨,是臺東重要的農作物之一,許多老一輩的臺東市民都有在鳳梨罐頭加工廠打工的經驗。位於馬蘭的鳳梨加工廠更是東南亞首屈一指的大工廠,大部分都是外銷日本、美國,那時臺東市的經濟才正開始起步發展。

那時也不像現在汽車滿街跑,大多數人都還是習慣以人力三輪車代步,曾針的哥哥就靠著一臺人力拉車養活一家人。阿嬤都還記得,哥哥每天要載的人就是當時臺東農校的校長,從學校到市區,不管是辦公、還是買東西都是坐三輪車往返,有時哥哥一天得要跑個好幾趟。

後來經人介紹認識一位來臺東當兵的男子,在22歲時和丈夫結婚,開始做生意擺攤的生活。說起來,兩個人都不是臺東人,卻在臺東相識、結為夫妻,一切都是緣份。

 

民國四十年代的臺東 熱鬧的寶桑路

剛結婚時,為了養家,只要是客人想吃的,什麼都得盡量賣。丈夫把店名取叫「綠豆湯大王」,顧名思義最有名的就是曾針親手熬煮的綠豆湯了。每天的生活就是早上賣綠豆湯,下午就賣黑輪,偶爾還要穿插兼賣檳榔、甘蔗,從一碗一塊半、三塊、五塊、七塊,價格隨著經濟發展與物價上漲而調整,但即使到現在一碗二十塊的綠豆湯,還是平易近人的可愛。

整條寶桑路、廣東路區域都因「臺東戲院」的存在,成為當時臺東最熱鬧的聚集地,人聲鼎沸的盛況可是從白天一直沸騰到夜晚。從前的生活純樸,在小街裡除了綠豆湯外,其餘的就是像米苔目、湯圓、肉粽等小吃,賣吃的種類很少。街上最有名的店家就是「有生飯店」,有生飯店是一間專賣自助餐的飯館,那時可說是全臺東只有它在送便當,所以老一輩的臺東人一定都印象深刻。

民國四十年代沒有太多冷飲店,街訪鄰居的孩子們最喜歡的涼飲,除了剛引進臺灣市場,曾經極為流行的的黑松汽水外,再來就是綠豆湯了,所以綠豆湯的生意總是強強滾,好到不行。阿嬤說後來生意好了之後,攤子甚至一天可以賺到近萬元的收入。

直到二十多年前,政府開始整理市容,街上的房子逐漸蓋了起來,從前熱鬧的氣氛卻逐漸散去,老攤子朋友們有些也不知道搬去哪裡了,寶桑一代儼然變成臺東的舊城區,冷清不少。

 

家庭驟變 堅強是單親媽媽唯一有的信念

民國七十三年丈夫因故離世,讓家庭頓時失去支柱。

那時,曾針阿嬤為了增加家裡收入,坐火車北上跟姊姊學習麵線糊的做法,那時北迴鐵路才剛開通沒幾年。沒想到回臺東做給鄰居們品嚐後大受好評,這時小攤上才多了這道料理,臺東市內也因此才出現第一間賣麵線糊的小吃攤。

也不知道是不是上天幫忙,當時有一位外省阿公常常會騎著三輪車沿街叫賣,冬天賣熱呼呼的綠豆算,夏天就賣冰涼的芋冰。每天休息時,阿公就會停在綠豆湯大王閒聊小憩,久了彼此就變成好朋友。攤子上有名的綠豆算,就是那位外省阿公親自傳授那屬於家鄉的口味。所以從那時開始,綠豆湯大王的攤子上每天都會有綠豆湯、綠豆算、麵線糊、冬瓜茶、檸檬汁等幾個品項,每一樣都是阿嬤親手熬煮,從早忙到晚,很少休息。

小兒子張大榮在臺東仁愛國小就讀時就被培訓成為桌球選手,自小就是一位體育資優生。因全國比賽成績優異,國中時更被網羅至臺北市大安國中就讀,但自從父親過世後,16歲的張大榮便回到臺東,半工半讀陪著母親一起照顧家裡。剛回臺東時,白天在臺東中小企銀擔任工友,晚上就去臺東高商念夜校。

當兵時,人在大寮左營的海軍陸戰隊中服役,每次只要放假,就趕回來幫忙賣麵線。結婚後,太太就跟著媽媽一起學賣麵線糊,才真正將媽媽的手藝傳承下來。

 

客來吃樂 從第二代再度出發

「客在五湖四海,來自四面八方,吃遍大江南北,樂在蚵仔麵線。」「客來吃樂」,從第二代開始定名。

 

民國八十一年張大榮生了第二個小孩後,決定與太太一起在新生路上開第一間店面,就在現在店址的隔壁,兩夫妻就從小小的店面開始努力。原本的店主人也是向曾針阿嬤學習製作麵線跟綠豆算的朋友,後來不做了就乾脆將店面頂回給張大榮。

民國八十年代,臺東依舊還是個社會風氣純樸的地方,整條新生路上沒幾間商店,特別賣吃的又更少,店對面就是稅捐處,也就是臺東人記憶裡的洞洞屋;週圍不遠處也有許多公務機關,所以每天公務員常會在下午休息時,外帶幾碗麵線糊或是綠豆算分享給同事們。

那時麥當勞尚未來到臺東,鐵花村週遭都還是臺鐵的宿舍群,像臺東市中心區的人氣早餐店「早點來」一開始就是從宿舍區起家,直到宿舍改建後才搬到中山路上。跟著政策推動都市更新,鄰近的南京路變成有名的咖啡街,人潮越來越多,許多在地人也都會來吃麵線。每天下午三點至六點,以及晚餐後到九點時都是最多客人的時候,對於臺東在地人而言,一碗二十元的麵線糊、綠豆算都是飯後點心,很少有人當做正餐享用。

但現在不同了,現在遊客多了,大家飲食習慣也改變,店內反而是正餐時間是人潮最多的時刻,中午與晚餐時間特別忙碌,舀麵線的雙手一碗一碗的從沒停過。

第二代接手後,就將曾針阿嬤憑經驗料理的配方按標準步驟與比例製作。張大榮說:「從前的人很厲害,煮久了每一次的口味都還是一樣,但現代人講究簡單,乾脆把配比制式化,這樣比較輕鬆啦。」而且張老闆特別提到他們是「臺東市第一間採用紙碗外帶」的店家。他說當時臺東市的店家們都還使用塑膠袋外帶,不太方便。但他在左營當兵時,看到高雄的店家早已使用紙碗,回來後就將這樣的概念引進店裡,也影響了臺東人的外帶使用習慣。

後來,高雄流行起黑砂糖刨冰,有次從外地來的遊客吃了店內的招牌黑糖綠豆算,就跟張老闆建議將綠豆算做成冰品,所以為了滿足客人的需求,店內才從十七年前開始加賣冰品,那時也深受客人們的歡迎。所以做生意除了接受老母親的教導外,自己也盡量因應潮流趨勢而調整,「客來吃樂」逐漸成為臺東市內的人氣小吃。

臺東的學子都還記得,小時候只要到市立游泳池游泳後,餓了就一定會繞到「客來吃樂」吃碗麵線糊,或是綠豆算刨冰。有時,就連學校的營養午餐都還能吃到他們家的麵線呢。

十五年前的國中生一定都曾經歷過這段記憶,那時臺東市有十間廠商會到學校競爭學校的營養午餐,有些人喜歡吉美便當,有些人喜歡東海便當,每個學生都能依自己的喜好選擇廠商,非常有趣。那時,大家都得準備一個便當盒子放在學校,便當廠商每天都會將午餐裝在個人的便當盒裡,再由值日生抬回教室,吃完後可以塞張小紙條在便當裡,再送回去讓店家幫忙清洗。

那張小紙條可不是什麼感謝函的作用,那是學生與店家阿姨之間秘密的點餐單。有時候學生們不想吃便當,就可以趁送回便當盒時塞進自己的小紙條,點些像是漢堡、炸雞或是麵線等外食餐點。隔天,阿姨們就會依照學生的需求,幫忙購買符合預算的餐點放進便當裡,所以對於臺東市的國、高中生而言,中午打開便當的那一刻就是每天最快樂的時光。

 

遵守阿嬤的叮囑 第三代開始接手 

十四年前,客人越來越多,七至八坪的店面已不足以容納這麼多人,張老闆乾脆將隔壁的店面也一起承租,搬到了現在這個位置。

到了民國九十年,許多電視媒體會前往臺灣各縣市尋找在地最對味的人氣小吃,那時知名的美食節目—「鳳中奇緣」來到臺東,特地報導「客來吃樂」的麵線糊、綠豆算。而自從上了節目後,陸續有其他知名的媒體、雜誌也都開始介紹「客來吃樂」,店內的人氣便扶搖直上,就連香港、日本、韓國等國際旅遊雜誌也都會報導店家資訊。

現在二十多歲的第三代準備接手,阿嬤的麵線、綠豆算變成了家族事業。演承、德崴兩兄弟從小就會幫著家裡剪豬大腸,高中時開始幫忙舀麵線,一路看著阿嬤、爸媽這樣辛苦照顧一家子,所以當完兵便毅然決然地決定回家幫忙,最主要的就想讓這已傳承四十多年的好味道讓更多人知道!

現在依舊維持賣著家裡的老口味,店內的餐點很單純,總共就三款:「大腸蚵仔麵線」、「黑糖桂圓綠豆算」、「綠豆算刨冰」。第三代接手後,開始以創新的想法突破老店形式,將店面改裝成帶有傳統復古風味的樸實小店,並提升客人們的用餐環境,讓大家能舒服地享用傳統小吃。

不捨得讓父母親跟阿嬤太累,所有費時費工的前置作業都由兩兄弟來處理。每日一早就親自到市場去採買新鮮的大腸,回家後還要仔細清洗處理,蚵仔也是每天新鮮配送。即便是小吃,也要講究料理的品質,因為阿嬤從以前就叮嚀著:「生意就要實在做,每個步驟都要按照老方法細心處理,對客人才不會失禮。」看著現在店內絡繹不絕的人潮,「客來吃樂」在家人的同心努力下,早已成為臺東市區必吃美食之一。

現在除了「客來吃樂」之外,廣東路上的「綠豆湯大王」老攤子一樣還是有擺攤。阿嬤笑說:「大家現在都稱我們是『雨傘攤』啦!若是遇到下雨天,客人少就休息啦;有時候又會跟老鄰居在攤子一聊就聊到晚上11點,現在做生意變得比較彈性啦。」老攤子現在不只是賣杯好喝的古早味綠豆湯,更多的存在意義就像是老朋友一樣,街訪鄰居好像不到阿針阿嬤那喝碗綠豆湯就渾身不對勁。而新來的遊客除了到客來吃樂品嚐綠豆算跟大腸蚵仔麵線外,也能到廣東路上的老攤和曾針阿嬤打招呼,品嚐那碗流傳近五十年的綠豆湯。

本文同步刊登於【柴魚飛舞】台東縣政府出版品。

相關資訊

客來吃樂

電話:089-343096

地址:臺東市新生路220號

營業時間:週一~週日10:00~20:00

綠豆湯大王

地址:臺東市寶桑路與廣東路轉角的那棵大樹下。

營業時間:下雨天休息,不定期休假。

客來吃樂‧台東美食故事|台東製造(FB粉絲專頁)


相關文章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