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美食故事】楊記家傳地瓜酥,陪伴臺東人長大的香甜酥脆/柴魚飛舞。

一臺飄散著地瓜香氣的三輪車,總是穿梭在臺東熱鬧的市區巷弄裡沿途叫賣,攤車上那冒著熱氣的地瓜、盤子上堆得像座小山一樣的地瓜蜜,還有一包包金黃色的地瓜酥,是許多老一輩的臺東鄉親們的甜美回憶。

每回只要一走近楊記,便能聞得到店裡飄散出來的陣陣地瓜香氣,兒時記憶裡那純粹又快樂的童年時光就浮現在腦海裡。對臺東人而言,無論大人與小孩,回想起那一口地瓜酥的甜蜜滋味,都是一種簡單生活中的小幸福;而這正是楊記家傳地瓜酥想延續下去的美好心念。

口述:

張月虹,楊記家傳地瓜酥第二代老闆娘,一位堅持保留傳統古早味的臺東新女性。

大時代的變化影響了楊振發一家人,也見證市街發展的轉移歷程

「楊記家傳地瓜酥」是臺東在地知名的伴手禮名產店,第一代楊振發先生來自廣東潮汕,因父親曾在臺東開餅店,所以小時候曾有段到臺灣接受日本教育的日子。十七歲時回潮汕老家,直到二次世界大戰中、日開戰後,精通日語的他被延攬到當時汪精衛主導的武漢國民政府擔任海關工作。一九四五年,為了躲避共產黨的打壓,楊振發乘著竹筏一個人逃到臺灣,兩年後太太楊蔡揢來臺,兩人才又聚在一起。

剛經歷戰爭的動亂,夫妻倆想在這環境下孩子要多生一點才不會被人欺負,因此連生了十一個孩子,但因當時社會的生存條件差,其中四個小孩都因病過世,只剩下四女三男。

民國三十多年時,臺東最繁榮熱鬧的區域集中在中正路、寶桑路靠海的那區,因為離海近,許多窮困的外省移民就臨海而居。那時,楊家人就住在海邊的小矮房裡。一開始,全家人都靠著振發叔到「臺東糖廠」批枝仔冰,再騎著腳踏車到海線上的成功、泰源附近叫賣,再和原住民們換些山產回市區販售,來回40多公里奔波做生意。

後來,振發叔想到能用甘蔗刀把地瓜削成薄片油炸,再潑灑糖漿做成地瓜酥來賣。那時代的地瓜便宜,但糖和油就相對很貴,像地瓜酥這樣的零食一般家裡很少出現,所以地瓜酥的生意越來越好;直到民國五十一年後,振發叔就只靠賣烤地瓜、地瓜酥、來養家,成為臺東市第一位賣地瓜酥的始祖。

早期,臺東根本還沒有所謂的「森林公園」。民國五十年時,縣政府為了防止每年入秋後的東北季風所帶來的沙塵瀰漫,才開始廣植木麻黃,形成現在這放眼望去一大片美麗的黑森林。

那時,常會看見海邊有一群孩子們拿著自己做的三角網或是井型網追著浪花抓鰻苗,楊家孩子當然也不例外。特別是風大浪大的時候,那可正是魚苗豐收的時間,因為抓到的鰻苗可以和附近的小盤商換取不少的零用錢,孩子們撈得更加起勁。這個產業,雖能補貼一些家用,但偶爾還會聽到哪家的人不小心被大浪捲走的意外,其實是伴隨著一定的危險性,但為了填飽肚子,鄰居們還是有許多以抓鰻苗維生的人。

現在海邊依舊還有野生的鰻苗,但自從臺南的養殖業興盛後,收魚苗的產業就逐漸式微,當然再也沒有人去海邊抓魚苗了。

到了民國七十幾年,臺東市的發展開始往市中心轉移,沒有發展空間的沿海一帶逐漸沒落,楊家搬到了當時最熱鬧的「大同戲院」附近。而振發叔最常擺攤的地點就位在戲院旁,與週邊的小食攤一樣,成為臺東人看電影時最常搭配的零食之一。

 

第二代接手打拼,從三輪車到擁有第一間自己的店面。

後來振發叔因病過世後,楊家便將老店的棒子交由原本在臺北工作的小兒子楊俊明接管。那時街上做生意的人早都已開著「發財車」到處跑了,但個性老實的他,依舊騎著老父親的三輪車,學著父親將地瓜酥放在玻璃櫃裡秤斤論兩賣,也按老方法用傳統炭火烘烤著甜地瓜,每日就往人潮最多的「中央市場」、「大同市場」去沿街叫賣。

楊俊明怎麼也沒想到沿街叫賣的日子雖然辛苦,竟也讓他賺到一位一起打拼的好牽手張月虹。

月虹姐原是高雄人,爸爸在高雄鹽埕附近有名的地下街開了七間服飾店,從小她和姊姊就是穿梭在商圈長大的生意囡仔,對於做生意一點都不陌生。民國七十八年時,一場大火就吞噬掉整條地下街商圈,那則新聞直到現在都還印象深刻呢。所幸張家的服飾倉庫尚未遭受火海波及,在手頭上還擁有貨物的條件下,父親決定離開高雄輾轉來到東部重起爐灶。

張爸爸在花蓮、臺東各開了一間店面,交由兩姊妹各自經營。月虹姐說:「或許是與臺東有緣份吧。」民國八十一年時,她就自己開著車,從繁華的港都來到純樸的臺東定居生活,那年她才十九歲。

當時服飾店就開在新生路上,週遭都還是鐵路日式宿舍群的老矮房。有一天她走在路上看見一位20多歲的年輕人,竟然騎著一臺老舊三輪車沿路在叫賣地瓜酥,早上就騎到正氣路水果街的東大附小附近;下午就到大同路上的中華電信前擺攤,日復一日都是如此。她對楊俊明的第一印象,就覺得這個臺東男孩非常樸實又肯努力,後來更因為買地瓜酥牽起了兩人的姻緣,兩年後月虹姐就成為楊家媳婦。

婚後,月虹姐就跟著丈夫一起賣地瓜酥,那時還沒有工廠,每天就在老家的廚房裡一鍋、一鍋慢慢地炸,一會兒在後頭廚房慢火熬煮著地瓜蜜,一會兒又到前庭炸出一片片酥脆的地瓜酥,在狹長的屋子裡頭,重複著每日一樣的忙碌生活。老攤的生意在兩人努力下越來越好,後來攤子就乾脆在大同路電信局附近固定下來。

記得最早楊記家傳根本沒有包裝,頂多就是將地瓜酥用透明袋子裝著再綁上一條紅塑膠繩,車上也沒有掛上任何招牌,大家都說他們是「那攤賣地瓜酥的」。說起來,她算是將從前做生意、做品牌的概念帶入楊記家傳的創業家。她不斷跟丈夫說,經營生意最好是要到能請雇員工的規模,這樣才能把生意做大。

隨時代進步,民國八十年代臺灣經濟起飛,臺東市各新式加盟店多了,許多老攤子都變成了店面,大家都在努力找尋新商機。所以月虹姐不只在臺東賣,更找上了「宅配通」公司,以廣告包裝搭配送禮概念,將在地傳統的地瓜酥變成全臺灣都能買得到的伴手禮。夫妻倆找同學設計了楊記家傳的第一張名片,也開始在包裝袋上標示出「楊記家傳」的品牌識別,更將「楊記家傳」四字註冊了商標。

從前的攤子都是讓客人們夾好自己要買的份量後,再秤斤論兩的計價。為了改變臺東人習以為常的買賣方式,她建議應該在家裡把地瓜酥一包包先裝好,小包50元、大包100元,直接定量銷售。

後來,臺灣的電視媒體開始風行介紹各地的特色小吃,因緣際會下「美鳳有約」節目製作單位找上夫妻倆,和其他的陳記麻糬、寶桑豆花、林家臭豆腐等共同做成一則臺東小吃專題。那年代的電視臺少,只要被電視報導後,幾乎都能變成名店,因此外地客人越來越多,夫妻倆便趁此時租下了大同路上的一間小店面(現在的大同總店),擁有了自己的第一間店面。

 

瞬間被迫得成為堅強女企業家的一位媽媽。

自從有了小小名氣後,臺灣的一線媒體們只要是報導臺東美食,幾乎都會介紹楊記家傳地瓜酥,楊記也成為臺東旅遊必買的指名店家。看似一切好運都降臨楊記之際,楊俊明卻在自家工廠發生意外過世,月虹姐和三個小孩頓時失去支柱。

還好在人生低潮的時期,月虹姐有丈夫的三位姪兒和員工們一起陪伴她走過這一切。那三位姪兒從以前就跟著楊俊明學習製作地瓜酥,月虹姐感動地說:「他們願意留下來幫我,真的是我當時的肩膀、依靠。」不知是否因為人生起伏的複雜滋味,楊記家傳總帶給我們一種充滿感情的味道,無論是口味,或是鄰居們觀察到的種種細節,都是如此。

撐起老店的月虹姐,堅持一切做法皆依循古法,由三個姪子接手製作過程,從原料、做法、理念都完全保留,自己就專心思考如何創造更有利的行銷通路,無論是虛擬網路行銷亦或實體店面拓展,一路穩紮穩打地帶領「楊記家傳地瓜酥」成長,奠定在臺東第一名產伴手禮的地位。

 

楊記家傳,用一家店的力量扭轉在地產業。

說真的,早期臺東名產幾乎都是以在地農產品為主,像是釋迦、洛神、稻米等,頂多是果乾這類的加工品,糕餅類最有名的就是用紅紙包裹著的「封仔餅」,像地瓜酥這種並非使用在地盛產的農產卻變成當地名產的例子,可說是少之又少。

月虹姐說,其實早期在臺東隆昌一帶也是有種植五十七號地瓜的瓜農,但因當地的地質屬礫石地,石頭很多所以種出來的地瓜外型並不美觀,相對於西部的地瓜賣相就差了點。從第一代開始,楊記家傳就是使用雲嘉南平原的地瓜,一直以來都維持著穩定的好品質。

楊記地瓜酥深受客人喜愛,生意越來越好,在臺東也增加許多競爭對手,現在算了算將近有十四家同業都以販售地瓜酥為生。想到這在臺東眾人皆知的大產業竟是源自當初五十年代振發叔為了養活一家人而想出來的生存之道,就深深覺得不可思議。

維繫振發老店的傳統口味,月虹姐說︰「為了要保留阿爸最初的滋味,至今仍堅持專賣地瓜,講究傳統製作手法,每日現做現賣,絕不放防腐劑,全依靠師傅們一代傳一代的老經驗。“惜情”,就是這五十個年頭來楊記家傳地瓜酥的根,也希望透過老店的經營,讓這代猶原流傳著尚傳統的地瓜古早味」。

本文同步刊登於【柴魚飛舞】台東縣政府出版品。

線上訂購|台東製造商號:https://www.shoptaitung.com/snack-souvenir

相關資訊

楊記家傳地瓜酥振發老店
電話:089-335818/0935-404004
官方網站:https://www.yangpotato.com.tw/

地址:
《大同總店》臺東市大同路149-1號;營業時間:10:00~17:30,每週二公休。
《中興店》臺東市中興路2段390號;營業時間:12:00~21:00。
《新站店》臺東市文昌路67號;營業時間:08:30~21:00。

楊記家傳地瓜酥‧台東美食故事|台東製造(FB粉絲專頁)


相關文章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