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旅遊】野一波延平!望向布農族與自己的靈魂深處。

「人回來了,火就升起來了。」

爐火,是族人存續的重要象徵。有了火,就有了生命,覆蓋的枝木冒起白煙,添著薪柴,讓家族的爐火旺盛,燃起來的烈焰是彼此感情緊密,也是等待家人歸返的信號。

家族的情感鏈結,是布農族人最珍視的事物。孝賢為了長輩而投身文化傳承,貌哥與阿芳姊堅守崗位,智偉和曉玉帶著孩子歸鄉創業。

「野一波延平」串起延平鄉三家業者的內容,推出深具文化意義的兩天一夜遊程,透過體驗族人們的生活、祭儀、信仰與飲食,邁入minBunun路徑,成為真正的人。

獵人野食餐桌|180度縱谷全景視野|烏尼囊多元文化工作坊

彎入武陵村旁的小徑,經過顛簸的山路,登上海拔900m的永陵山。

入山前,由耆老胡明智帶領,告知祖靈我們即將入山,並為此行平安作祈福祭儀。

沿途,耆老王秋雄傳授獵人的山林智慧,從陷阱的置放、獸徑的辨識與製作搜救者的告知記號等。

陣雨未乾有些路滑,林路卻甚是好走。細看五月的油桐花落,尋著雄花與雌花的相異處;麻竹叢生,是天然的部族分界記號。

數十個起落攀爬後,抵達一處略平的斜坡地。秋雄叔叔切砍數個檜木碎屑,作為精油芳香手心。

盪著鞦韆、擲矛與射箭,與山林共處微狩獵時光。

出了林道,走入鋪滿礫石的平台,原木、竹料與穀草搭建的屋邸,蔭涼人心。將眼前的180度縱谷全景收入眼底,盈滿眼眶的綠意裡,有公路、稻田和城鎮,更能遠眺整座海岸山脈。

最天然的餐桌,取自大地的智慧。

摘取來的月桃葉、血桐葉搭配木質地器皿,就是最環保美好的食具。竹枝插著豬肉,在磚爐旁炭烤至熟,正午時分的大霧襲來,就像在一幅畫裡用餐。

清蒸地瓜、南瓜與紫心地瓜,梅醬佐著食蔬,還有鹹魚小米料理,爽口沁入舌尖。

孝賢從炭烤房裡取出煙燻雞腿,腿肉韌而堅實,風味好極了。樹豆排骨湯與玉米凍甜點作為結尾。

望著瀰漫山谷的霧氣,聆聽烏尼囊團隊吟唱的古謠,無樂器的泛音和聲,都是族人心中對土地的謙卑謝意。

八部合音、獵前祭槍歌、報戰功|布農部落

在地深耕二十多個年頭的布農部落,帶來部落祭儀的展演,讓外地人也能透過歌謠展演,認識當地族人的生活風俗。

婦女們織布、杵臼、製作小米酒,整理家園等待男人歸來。

廣為人知的八部合音(pasibutbut),是布農族傳統祭典歌謠,男子圍成一圈,透過喉音及和音由低部音階向上,祈求神明讓小米能夠收穫肥豐,過程寧靜而神聖,是為《小米祈求豐收歌》

獵人們要上山狩獵前,希望可以平安歸來,更有豐碩的獵物能夠與族人分享,會吟唱《獵前祭槍歌》(pislai)。儀式開始,眾人將獵具放在圓圈中央,持茅穗開始吟唱,歌詞大意為感謝獵槍能夠讓眾人取得獵物,也感謝獵物能夠溫飽生活。

獵人狩獵完,下山回到自己的部族,開始進行報戰功(malastapang)。過程中男子誇耀個人戰功,女子也會一同祝賀,為自己的丈夫或兒子驕傲。

桃源村巡禮|巴喜告部落導覽

聽裝加油站

台灣最小的加油站在延平,也是台灣唯一。聽(tin)是計量單位,使用美軍撤離後留下的馬口鐵裝油,每次最少就得購買一桶,沒用完的就貼上姓名、連絡電話儲放在站內,像是村民們的自家油倉一般。

家族的門牌

延平鄉內的住家門牌,上面有地址之外,還會標註家族名字,讓人知道這戶家庭來自何處。maibut的家族,是祖先曾是漢人的布農族人。

桃源國小的大家長

鄭漢文校長是教育界的傳奇,他辦理第一個KIST公辦民營學校,師法KIPP教育體系,希望用文化的靈魂當作品格核心,學習朝著自己的方向走;更要培養部落孩子走出去的能力,和走回來的情懷。

邁向獵人之路|漆黑夜色裡聽音尋獸|山外山傳奇

進入山外山傳奇的園區,貌哥與族人生起火來迎接,敬告山靈的同時也為我們除穢。緊接著,便開始為入山打獵開始準備。

小點心墊肚子,烤香蕉吃起來酸氣濃郁,很有意思。

布農族是信奉夢占的族群,獵前會依照前夕的夢境解析,來決定是否成行。若是吉夢,則成為打獵的信心來源,也更可能收穫獵物。

出門前,貌哥也說起幾個禁忌,像是行前要禁慾,不可放屁或打噴嚏,不可以討論獵物的多寡,家中有喪也不可打獵。若是出發後看到飛鳥從右邊飛往左邊,即停止前行,立刻返程。
施放狼煙就是告知族人跟祖靈,今日有新的獵人夥伴來學習,期盼能夠保佑大家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平安,學習更多獵人的知識。

打獵著裝:雨鞋、背包、頭燈及山刀。

入山分成兩組,貌哥帶領的這組人數較少、路線較難。沿途教導如何留下記號,好讓後面的人能夠知道自己往哪裡走。

夜色漸深,些許霧氣上裊,懷著揣揣不安的情緒,踏著雨後的草土而行。走了約十分鐘後,林道開始變得難走。此時夜色全黑,我們急速上切至稜線走,坡度很陡,全段幾乎都需要使用雙手輔助。踏著可能滑落的石土,穿梭在七里香林裡,像隻猴子般攀著木幹上行;僅有頭燈輔助,兼有霧氣,視線不算清楚,手也被黃藤的刺扎了幾次。

喘氣的我,忍不住在休息時問了貌哥:「這條路應該不是人走的吧?」
貌哥回:「當然,我們走的是獸徑,是山羌跟山羊的路。」

走到一半,貌哥讓我們關掉頭燈並安靜。
倏地眼前一片全黑,萬物寂靜無聲;還未等至眼睛適應黑暗,大地的聲音重新開始運作。
枝葉聲沙沙、蟲鳴大響,坐在濕濡的土地汗流浹背。原來將眼睛關掉後,所有的感官都會被放大,連平常不會注意到的聲響,都變成主角。

「嗄!嗄!」山羌的聲音出現了,有點像狗叫的吠聲。貌哥開始用羌笛引誘,試著尋找獵物的蹤跡。等了十多分鐘後,沒有動靜,只聽得到嗄嗄聲忽遠忽近。
貌哥說,可能是氣味被聞到,或是我們這些新手在攀爬時,發出了不屬於這裡的聲響,被察覺了。

與另一組會合後我們下山,離開了稜線後,路徑開始變得平緩好走。發出呼聲,開了槍,通知山下的族人,雖然此行沒有獵物收穫,仍然得到家人溫暖的迎接。

祭了槍、踏了火,享用山外山傳奇的全豬餐饗宴,稍稍平復夜晚狩獵的激動情緒。

油芒復興運動|知識與作物是人類留存的理由|卡那歲工作坊

為了留住家族的記憶,更讓孩子在部落文化的環境長大,邱智偉和全曉玉攜著四個孩子返鄉。布谷拉夫部落的這裡,是卡那歲工作坊的基地,有著智偉和父親親手蓋的石頭墩,身為族語教保員的曉玉,也能夠更活用族語。

烤了棉花糖佐青蔥餅填肚子,智偉帶我們上後山。

沿路介紹各式植物的用途,這些山林知識都是身為獵人的標配,若偶遇意外事件,甚至是保命符。

穿過綠意盎然的小徑,這座山林的靜謐詩意,晴天氣候春風徐來,相當舒服。

取自山林裡的遊戲,和求生技巧。

外觀矮小的腎蕨,是野外缺水的最佳幫手。拔起來後,根部有個球狀的儲水囊,具有補充水分的止渴效果。

通脫木是曾是造紙的材料來源,中間的白色髓心稱為蓪草,可製成手工藝及造紙原料。

自製陀螺外的樹皮為構樹皮,技巧是打出後需要往回抽動,才會讓陀螺產生反作用力開始旋轉。布農族通常只有在祈福收成的季節才會打陀螺,不能失敗,否則就無法豐收。而平常日不玩的原因,是怕沉迷,較勁輸贏後不可自拔,就不想工作了。

失落的超級食物:油芒

智偉說起剛回台東的時候,種什麼都失敗。
「地瓜啦、小米啊,都被別人採收走。」
「誰啊?是被偷嗎?」
「猴子啊還有其他動物。」

於是把作物分享給山林裡動物的智偉,開始與曉玉一同種起了油芒(dill)。
號稱懶人作物的油芒,不必施肥、不用打農藥,採收後會自己再次成長,不需要另外整理,還能夠四個月收成一次。

油芒能夠全株運用,種子拿來吃,葉子可以養雞、牛等牲口作循環農業。上面有一層臘膜,還能成為防曬品的原料來源,而之所以為抗旱作物的原因,就是這層臘。
營養價值奇高的油芒,過去曾為台灣原住民的主食,後來漸漸消失。胚芽占了1/3,類黃酮素與維他命等營養成分比白米優,其中角鯊烯對人體健康很有助益,油脂是白米8倍,也能榨油。(出處:有機農業網

曉玉也特別作了小米油芒飯,放入泡過水的小米、脫殼油芒,以豬油拌炒後加入玉米粉水、糖,沾上爆香後的油芒籽,就是部落版的曠世奇派。

minBunun,成為真正的人。

穿著族服、跳著舞、打獵、祭儀和唱自己的歌,這些都是「minBunun」,也就是是布農族成為人的過程。
文明是人類生活累積而來,是歷史的軌跡,也是部族文化的存續。只要爐火一直升起,人就會慢慢回來了。

延伸閱讀:布農文化的傳承與驕傲|延平射耳祭。

_
輔導單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
補助單位:台東縣延平鄉公所
執行單位:核鋅智慧科技有限公司
設計單位:我旅文創有限公司(翔旅國際旅行社)


相關文章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